西藏历史上有多少个王-9游会

城市分站 更新于:2024-03-10 00:17
  • 詹荣贵1

    明朝在西藏分封的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合称。

    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多次派员至西藏地方,广行招谕,设置都司卫所,委官封职,并承元制,在西藏地方实行政教合一,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对各教派的僧侣代表人物,授以国师、大国师等封号。六年,封原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授以玉印。永乐时进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设有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等不同等级,先后封授过西天佛子二、灌顶大国师九、灌顶国师十八和禅师、都纲等僧官。永乐初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派遣太监侯显(后又续派太监杨英、袁琦、杜通、李宁等多人)和僧人智光等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领袖人物多方接触,广泛交往,开始了明朝中央直接从藏区遴选领袖人物的新时期。先后封授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之王。

    举报
  • 西门大少

    ∥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自从有了吐蕃王,人们便开始修建王宫。离山南泽当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宫殿叫“雍布拉康”,建于公元前228年,相传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为“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修建的。

    雍布拉康,“雍”(yum)是“尊母”;“布”(bu)是“孩子”;“拉康”(lha-khang)为“庙宇”,故为“母子宫”或“母子庙”。也有的说“雍布”是“母鹿”,“拉”是“后腿”,“康”是“上面”之意,又可理解为“母鹿后腿上的宫殿”——因该宫殿所在的山,形似母鹿之后腿。

    据寺内住持喇嘛介绍,雍布拉康最初并非寺庙,而是聂赤赞普在雅隆地方建造的宫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据说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至此,雍布拉康便由宫殿改作了寺庙。

    后来历代都有扩建,两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创建了日乌曲林,并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

    西藏解放后,党和政府拨款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壁画、塑像均遭破坏,仅剩残垣断壁。1982年政府拨款对雍布拉康再次进行了维修,这座古老而典雅的建筑已基本恢复了原貌。

    雍布拉康规模较小,耸峙山头,面西而立。整个建筑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一幢三层楼房,传说是松赞干布所建。底层房屋呈长方形,经过门庭进入佛堂。佛堂原供有塑像。

    据《西藏文物风闻录》载:“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墀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弥·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在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殿前置有佛橱,上下置放释迦小像十一尊,殿内除中间的三世佛及吐蕃王、臣等九尊像外,其余都是后加进去的。早期九像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腿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

    又据住持喇嘛回忆,佛殿南侧壁绘有二十一度母,北壁有浮雕二十一孜达玛尼度母和八药王。二层为法王殿,殿后壁有一多格佛橱,内有弥勒佛、宗喀巴、莲花生、文殊菩萨等大小铜像;像前为一护法神橱,再前则是四大金刚像;右壁有一列经架,置有《甘珠尔》《丹珠尔》等经书。三层前为平台,后为廊院。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维修时未重建。

    雍布拉康后部分是一座方形高层碉楼式建筑,传为聂赤赞普修建,与前部分相连,均以石块砌成,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南面山坡平缓,可自山下盘旋而上,宫殿前有门阶数十级。宫殿四壁上绘满色彩绚丽的壁画。壁画用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出现第一个藏王、修建第一座宫殿、开垦第一块耕地的故事,十分逼真。从壁画上看,当时山下还有一条大河,可能就是雅隆河;雍布拉康山下还有一些白塔及庭院,现已不复存在了。

    据陪同我们参观的格西同志介绍,佛教也是最早传到雅隆河谷的。据《西藏王臣记》载,到二十七代赞普拉脱脱日聂赞当政时,于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王宫的屋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积达嘛呢法门》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

    拉脱脱日聂赞以后的第五代赞普即松赞干布。因当时无人知晓,被称为“年波桑瓦”,意为“玄秘神物”。拉脱脱日聂赞便把这些“玄秘神物”请到宫殿虔诚供奉。据说,由于佛经法宝的威灵,拉脱脱日聂赞到了六十高龄青春复原,一直活到120岁。

    由于“玄秘神物”最高降于雍布拉康,此宫便成为圣地,愈加得到佛教徒的崇敬。这虽然是传说中的故事,但是雍布拉康作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是永远不会被藏族人民忘记的!

    ∥我是@读走西藏 谢谢∥

    举报
  • 运筹帷幄精灵8f

    ∥西藏·第一位吐蕃王聂赤赞普∥当“猕猴变人”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雅隆河谷的原始先民开始把一些捕到的多余野牛野羊野马喂养起来。大约在公元前两百多年,雅隆河谷的雅隆人已开始了定居畜牧生活,同时形成了许多民族部落,信奉原始土著本教。

    那么,第一位吐蕃王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天神自天空降世,在天空降神之处上面,有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连同墀顿祉共七人。墀顿祉之子,即为聂赤赞普也,来做雅隆大地之主,降临雅隆地方……”传说的聂赤赞普实际上就是西藏的第一位吐蕃王。

    相传在公元前237年的一天,本教徒牧人在赞唐廊西山放牧时,偶然发现一个英姿勃发、与众不同的青年,这个青年的言语举止与本地土著不同。放牧的人们辨别不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处置这个青年人?便派人回驻地报告。

    长者派出几个颇为聪明的巫师教徒上山,盘问青年从哪里来?这个青年用手指了指天。这伙人自以为他是从天上来的“天神之子”,格外高兴。为首的便伸长脖子给这位“天神之子”当轿坐,前呼后拥地把他抬下山。

    聚居在这里的人们见这个青年长得英俊聪明,便一致拥立他为部落的第一位首领,起名为“聂赤赞普”。“聂”(gnyav),藏语意为“脖”;“赤”(khri),藏语意为“宝座”;“赞普”(btsan-po),藏语意为“英武之王”,也就是“用脖子当宝座的王”。因为他是被牧人驮于颈上请回的,故称“脖座王”。

    自此,历史上把藏王称为“赞普”。聂赤赞普,便是吐蕃部落的第一位吐蕃王。

    ∥我是@读走西藏 谢谢∥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